智库建设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智库建设>智库报告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智库报告2022年第1号:中国自然资源系统边界

发布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发布时间:2022-10-14 浏览量:231

      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都是国家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中辩证统一和相互关联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为了贯彻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的新时代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保护与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关于地球、全世界和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哲观、全面科学的系统观和实践行动的安全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十多次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及2035 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要求“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就是“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准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是厘清自然资源系统的边界与底线的前提。本报告从哲学反思、历史演进和中国方案,论述了加强自然资源系统的边界管理和底线管控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哲学视角下的“人与自然”具有对立统一的价值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生并且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一把钥匙。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人与自然的矛盾尚未凸显,工业文明阶段人类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而生态文明是新时代变革的需要和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合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是全球共同摆脱生态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重大问题,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只有敬畏自然,才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强边界思维和底线管控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重大理念转变。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有边界又有各自稳定健康的底线。地球系统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资源观和生态观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系统观和自然生态系统观。自然资源本身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各种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是相互关联构成统一的自然资源系统。现有的自然资源管理职责尚未实现所有自然资源系统的全覆盖,仅从用途管理角度划分自然资源类型尚不全面。自然资源的有用性应该包含其资源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但现实中这些自然属性、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混杂。自然资源系统性特征要求自然资源管理必须遵循统筹思维。与此同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循环性和多功能性,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边界不断遭受挤压。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自适应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但有不可突破的底线。多功能性与循环交叉性往往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系统的管理边界模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自然要素是在统一国土空间上的一个综合复杂大系统。国土空间既是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的载体,又是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的基础依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空间边界的根本举措,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功能边界的科学手段。

      本报告认为人类既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又不能突破自然资源的安全底线与边界。过去40 年自然资源支撑了中国快速经济发展,但未来40 年的资源需求将发生重大变革。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守住人与自然的生态安全底线,同时保障自然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自身安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各种边界,人类不能突破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必须建立最严格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自然资源管控手段。

      水资源的边界多样,其边界柔性与行政管理刚性是造成水资源利用边界冲突的根源。水资源用途的多宜性要求水资源系统与水生态系统相协调。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严守三条红线,需要坚持四项制度并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管控水资源的无形边界,决不能突破水资源数量、质量和效率约束边界。

      土地资源的边界也各异,其中土地用途边界是具体土地利用类型管理边界。国有土地资源是国家管理的重点,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是最根本底线。集体土地是涉及民生的大事,农民利益不受损是处理城乡建设用地的重要底线。耕地转化边界经常被打破并触碰耕地红线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守住耕地总量底线的重要手段。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我国耕地资源安全的底线。

      森林是地球之肺和人类摇篮。森林资源与林地的边界和内涵不同,容易引起误解,两者管理机制各不相同。森林资源也有红线和底线。森林资源的结构不合理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并存。国家对天然林资源实行严格的保护修复制度。草原资源和草地资源的界定经常存在内涵混淆和边界模糊。现有的草原资源分类标准复杂难于管理。草原生态系统相对较为脆弱且容易出现退化,威胁草原资源安全底线。

      湿地是具有重要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特定含水土地类型。湿地资源不只是狭义的占用土地空间,还包括其垂直空间上、下范围的气候、生物、水体等自然资源及其维持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中国是世界上湿地面积大且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不仅要大力保护而且破损后还要尽快加以修复。

      能源与能源资源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能源资源是能源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总量和强度具有底线。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和提高能源效率是中国能源资源“双控”底线。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物资。综合利用和提高三率水平是矿产资源的基本底线。矿产资源与能源和技术密不可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底线。

      海洋是与陆地对应的蓝色国土空间,是一个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围填海是人类占用海洋空间的主要方式但必须严格管控。

      本报告最后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加强自然资源法律体系建设,依法管控各种底线。加快自然资源立法进程,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体系,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法治化。加强与边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建设。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统一分类,明确管理边界。整合现有的各种自然资源分类方案构建新的自然资源统一分类。科学认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管理边界。分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与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相衔接。加强自然资源各种边界的综合管理。

      三是加强自然资源管理与其他关联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城乡建设等部门在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重大任务和目标上的有机衔接。统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改革。

      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和资源文化及伦理教育,强化边界意识。全面提升社会各界对人与自然的无形边界管控的认识水平。引领全球绿色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科技合作,推广全球自然资源治理新模式和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


点击下载报告全文

中国自然资源系统边界报告-发布版-small-2022-0418.pdf

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