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25 浏览量:124
2007年7月28-30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在古城西安举行。这是继南京学术年会、济南学术年会、福建学术年会之后,我国资源科学领域的又一次学术盛会。
本届学术年会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协办。年会的主题是“推动资源科学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次年会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大问题展开了研讨,探索了资源科学发展的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年会的主题,大会设立了十个专题,分别是:“中国湿地保护与恢复”、“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资源生态学的发展与生态服务”、“我国中药资源学科建设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修复基准研究与资源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经济研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土地利用规划与统筹城乡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世界资源研究及全球变化对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如何发挥资源科技的支撑作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本届年会继续开设了“资源科学院长论坛”和“资源科学博士生论坛”,并增设了“资源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学术年会历时两天半时间,来自全国14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5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届学术年会。这也是历次年会规模最大、分会场设置和学术报告人数最多的一次学术盛会。围绕上述主题,会议设立了大会特邀报告和分会场报告。其中4人向大会做了十分精彩的特邀报告,120余人在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揭示了资源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科学问题,展示了学科发展与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成升魁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任志远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德明教授致欢迎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刘纪远研究员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傅伯杰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秀彬研究员分别代表相关单位讲话。
刘纪远理事长在开幕词中指出,今年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一年。本届年会重点探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社会发展等问题,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战略力量,广大资源科学工作者应该认清科技发展对建立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资源科学的研究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资源科技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着力提高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能力,为全面落实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大会特邀报告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何贤杰研究员主持。本次会议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先生、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傅伯杰研究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孙佑海教授,他们分别就生态补偿与资源保育、人水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安全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关于循环经济及其立法的若干研究问题做了发言。大会特邀报告既有不同内容的精彩阐述,又有不同风格的学术展示,深刻揭示了目前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文华院士的报告明确指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的现状,建立生态补偿对于资源保育具有十分主要的作用。并就生态补偿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生态补偿的标准、补偿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案例。对于我国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佩成院士在社会主义和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水和谐的新概念,在总结人类水事活动、水文化的基础上,列举了人水不谐的诸多表现及危害,从认识论、决策论、哲学观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李院士幽默的语言,引起与会代表的共鸣。
傅伯杰研究员的报告题为“区域生态安全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他在界定生态安全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出发,结合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案例,对区域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他强调我国的生态安全研究,应重视自然环境因素的基础作用,重视过程与格局,在多个尺度和对歌层次上进行综合。
孙佑海教授就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几个问题作了阐述。他在界定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就循环经济立法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立法过程中如何保证立法的实施展开论述,这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研究报告对相关学科发展与研究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均代表了该方面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
大会安排了一天半时间的交流,共分为十个分会场和三个论坛,与会代表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研究成果做了发言,整个气氛热烈活泼,紧张有序。
第一分会场确立了“中国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为主题内容,会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学术交流:一是从理论上深入研讨了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体系框架;二是结合实际案例研究,从工程技术方法层面上深入探讨了湿地恢复的技术问题,尤其在湖泊湿地等生态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与会者很大的启示;三是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和数理统计学等各学科综合角度,在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保护与物种栖息地恢复等方面开展了深入探讨。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国内学者对我国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很高的学术水平,对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会议呼吁要正确认识湿地资源的保护价值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保护湿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有50余人参加了会议,湿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林振山教授组织并主持了该分会场会议。
第二分会场围绕“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主题,从“人水关系”、“水与生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模型”等子题目,针对我国目前重大水资源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有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16人作了学术报告。与会代表分别从北方干旱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泾河流域径流的影响、人水和谐量化研究及应用实例、青海湖流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响应、流域水资源调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中国城市水资源消费与气候的关系等方面开展了学术交流和热烈的讨论,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水论坛”,已经分别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和郑州大学成功地举办了四届,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今年11月将在河海大学举办。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夏军研究员组织并主持了该分会场会议。
第三分会场的主题是“资源生态学的发展与生态服务”。5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近30名代表参与学术交流,取得以下几方面进展:一是论述了生态服务生产-消费-价值比的理论框架,报告了城市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等不同生态系统和中国那也文化遗产景观的形成过程的研究案例,标志着生态服务生产、消费和价值比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二是关于六六六农药的残留和降解过程研究成果,为生态系统的环境净化服务提供了新的成功案例;三是提出了景观愉悦价值的生态因子评估,对于生态价值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关于地下空间的利用、道路建设对生态服务的影响,这对于城市建设和道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关于在国家生态安全框架下,生态服务与法律架构的关系,为生态服务与法律关系的研究作出了新的探索。与会代表建议,资源生态研究专业委员会可将自然资源生态服务的生产-消费-价值比作为的近期工作方向,组织学术研讨。该分会场由资源生态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谢高地研究员组织并主持
第四分会场的主题是“我国中药资源学科建设余资源可持续发展”,分会场主席为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段金廒教授。该会场收到论文63篇,来自全国16个单位的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16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报告的内容涉及中药资源学科建设、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资源调查应用以及用于评价药用植物生境适宜性,中药的栽培、中药品质分析、中药的生物结束及动物药的研究等。会议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促进了多学科交流和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资源学科研究中的应用等到了进一步深化;二是更加关注中药资源学科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三是学术氛围浓厚,特别是年轻学者的参与,更加增添了活力。通过不同学科的交流,拓宽了中药资源学科研究的思路,对于促进中药资源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分会场围绕“修复基准研究与资源循环利用”这一主题,共有16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报告涉及5个方面的内容:1)污染环境的现状及开展污染环境修复基准研究的迫切性;2)污染环境修复基准研究初探;3)污染环境修复基准的基础研究—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学以及风险评价等;4)污染环境修复及其案例研究; 5)废弃资源循环与利用应用研究。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我国系统开展废弃资源循环与利用的应用研究以及从资源角度开展环境科学的学科交叉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组织基础和保证。同时呼吁:必须尽快从国家层面上开展污染环境修复基准的系统研究,为我国环境修复标准的早日制定和环境标准的完善提供技术参数和科学依据。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启星教授组织并主持了本会场的学术活动。
第六分会场围绕“加强资源经济研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题,学术报告涉及内容广泛,表明资源经济学具有广阔的实践领域,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有50余名代表参加,16名代表发言。经过深入研讨,与会代表形成以下共识,即:资源经济学面向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战略需求大有可为;加快建立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改革环保体制,从源头节能减排,加快循环经济,实现减排目标;开辟资源利用新途径和新技术,更加集约和节约资源,增强农月和资源安全保障;加强资源承载力与区域城市化关系研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经济学理论问题创新研究。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董锁成研究员组织并主持了该分会场的活动。
第七分会场参加研讨代表120余人,收到参会论文68篇,共有26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采取了“报告+交流+评述”的互动方式,紧紧围绕主题“创新土地利用规划与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学术交流,报告人准备充分,代表们发言踊跃,交流气氛热烈,收到很好效果。研讨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土地利用变化机理与情景(2)创新土地规划模式与管理(3)土地研究新技术方法及应用(4)土地生态建设与乡村持续发展(5)推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与会代表的学术报告及交流反映出土地资源研究领域四个方面的特点和新进展:(1)重点学科问题的理性思考。重视研究土地分类、动态监测、土地规划理念、土地集约利用、土地优化调控模式与政策;(2)面向国家及地区战略需求。贯彻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发展理念,关注重大土地利用问题,积极承担国家及地方土地利用研究项目;(3)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深化。通过典型案例剖析LUCC变化机理、驱动力及情景模拟。涉及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传统农区、丘陵山区的土地利用态势、问题与政策探讨;(4)新技术方法的创新和应用。系统动力学(SD)、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等数学模型及RS和GIS新技术方法的应用。通过专题性研讨与交流,代表们认为,围绕“创新土地利用规划与统筹城乡发展”,今后仍须重视加强该领域的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农村土地利用与新农村建设、土地价值化与农户权益、建设用地流转与生态补偿制度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深入推进土地资源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创新。该分会场由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彦随研究员组织并主持。
第八分会场的主题是“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收到论文68篇,50余人参加会议,15人作了学术报告。报告涉及到旅游资源开发、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旅游评价等6个层面的内容。与会代表建议:旅游研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加强对旅游资源概念、内涵、外延、本质功能的研究;加强对旅游规划评价体系的研究;尽快成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成升魁研究员、陕西师大马耀峰教授组织并主持了该分会场的活动。
第九分会场是“世界资源研究及全球变化对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的影响”,15名专家学者作了报告,4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分科学报告和自由讨论两种方式进行。报告内容更加广泛:在世界资源研究方面,对日本、泰国、蒙古、东盟、欧盟的自然资源的初步研究表明我国对世界资源的研究开始深入和扩展;在全球变化及对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影响领域,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在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基础上进行的土壤碳储量研究以及土壤分类系统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对应研究等工作扎实详尽,并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表明这项工作代表了国家和具有国际广泛影响的高学术水平成果;在全球变化及适应性研究方面,专家对我国城市化、生物多样性、洪涝以及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在全球变化及适应性研究方面逐步广泛和深入;在世界资源和全球变化相关数据和信息领域,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全球变化信息中心关于数据质量评价和联合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的工作得到与会代表的格外关注。近年来,青年人在世界资源研究以及全球变化信息领域越来越活跃,建议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世界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的有关专家以国家需求为目的,开展世界资源研究;建议学会为青年人参与世界资源研究提供更多便利条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北师大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刘闯研究员组织并主持了该分会场的活动。
三个论坛分别是“资源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资源学院院长论坛”和“第二届资源科学博士生论坛”。
针对全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来资源科学研究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有关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产出快速增长,资源类科技期刊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资源类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扩大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活动中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发挥科技期刊在学科建设和科研道德规范中的积极作用,本届年会首次举办了“资源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坛由中国由自然资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资源科学》主编成升魁研究员、《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编汪久文教授主持。《自然资源学报》主编李文华院士,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地理研究》主编刘纪远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科学进展》主编李秀彬研究员,来自全国15个期刊编辑部的负责人以及关注期刊发展的专家学者30多人参加了论坛的研讨活动,分别就科技期刊在服务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科学研究与期刊发展的互动机制,增强我国资源类科技期刊在国际前沿学术交流中的功能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如何办好资源类科技期刊的基本经验及编辑出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与交流。《资源科学》编辑部主任李家永研究员、《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主任林耀明研究员组织了该论坛的活动。
资源学院院长论坛共有14位院长参加会议并发言,大家就资源类教材建设、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建设途径、实验室建设等相关问题召开了热烈讨论。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周寅康教授、陕西师大副院长任志远教授组织并主持了院长论坛的活动。
第二届资源科学博士生论坛得到了全国资源科学领域5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共收到150余篇研究生论文。有14位研究生作了专题发言,报告内容涵盖了水资源、能源、承载力、土地利用以及资源经济研究等方面。博士论坛特别邀请了沈镭研究员、林振山教授、封志明研究员、石敏俊教授对研究生的报告予以点评。本届博士生论坛准备充分,会前全新改版了论坛网站,实现了交互式资源共享的论坛模式,为大家提供了更好的网络交流平台;广泛联络国内各资源科学领域的高校院所的研究生,成立了高效的资源科学博士生论坛常务委员会和秘书处,积极筹备论坛的活动。会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精彩的节目把会议气氛推向高潮。博士生论坛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资源科学领域研究生的交流与联系,受益匪浅。该论坛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华玉博士负责组织与协调。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秘书长沈镭研究员主持,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成升魁研究员做大会总结,邓晶等30名青年学者获得“青年优秀论文奖”,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启星教授介绍了承办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有关情况。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全体会议,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也召开了工作会议。
此次年会受到新闻界的普遍关注,《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理学报》、《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地理科学进展》、《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杂志》、《应用生态学报》和科学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等学术媒体参加了本次大会,《西安晚报》、《华商报》、《陕西工人报》、《阳光报》、新华社陕西分社、西安电视台、西安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前往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