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01 浏览量:146
——评《土壤地理学》(第二版)
龚子同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在朱鹤健、何宜庚主编的《土壤地理学》(初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8年之后,朱鹤健、陈健飞、陈松林、何宜庚编著的《土壤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了。
《初版》1992年出版,该教材从属性认识土壤为主线,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该教材至2003年共印刷10次,影响较大,并于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这近20年时间里土壤地理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是土壤分类的定量化以及遥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研究土壤时空变化的土壤地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建立和发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区域土壤地球化学和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以及广泛的土地利用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翔实的数据。土壤的概念已从单纯认为土壤是“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构表层”发展为“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地理学已从定性向定量发展。在这样背景下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写出一本反映时代水平的《土壤地理学》新教材。
朱鹤健教授等有鉴于此,在《初版》基础上,博采众长,以“新”和“精”作为修订工作的第一要求,编著了一本新的高水平的《土壤地理学》。其主要特点为:
1.引入土壤圈的概念:土壤不是静止的,是在时空中不断变化的自然体,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论述土壤地理学,为该学科构建和发展打下扎的实的理论基础;
2.充实了新内容:特别是广泛应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最新成果。《初版》在27页的分类论述中提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不足2页,而目前诊断分类已成为国际趋势,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已将我国土壤分类从定性推向定量。该分类已释成英文、日文,摘译成俄文,进入世界土壤分类专著,列入世界百科全书,成为世界主流分类之一。编著者应顺这种变化大量引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成果,除诊断层诊断特性、形态分类和分布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国内外的参比,使全书内容焕然一新;
3.面向世界立足本国: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编著者从世界范围的视野来看土壤地理。谈到土壤分类和分布时,编著者从全球着眼,叙述制、FAO/unesco和WRB,但同时十分注意本国的实际,中国土壤分类如何从土壤发生分类发展到系统分类脉络也很清楚,土壤资源评价时也十分注意中国的实际。
4.从人地关系讨论土壤资源利用;以新的资料,从全球到中国论述了土壤资源的特点,并引进了土壤质量的概念,为切实分析我国土资源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提供了途径;
5.形式活跃:全书图文并茂,有161幅插图,这在同类书中也是不多见的,篇幅紧凑,虽然比《初版》内容增加了,但篇幅从41万字减少到35万字;书内有重要概念和术语书,书后附主要参考文献及推荐读物,给读者有进一步思考和深入的空间。
从以上几方面看《土壤理进学》(第二版)是一本好的新教材,应该得到很好推广和应用。
作者简介:龚子同(1934-),江苏海门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地理、土壤地球化学和系统分类研究。曾任国际土壤学会东亚东南亚土壤联合会秘书长,现任联合国和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分类组织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壤学会干旱土壤工作组秘书长。E-mail: ztgong@iss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