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2 浏览量:151
2025年3月28-30日,首届“资源赋能 创新有我”研究生发展论坛在福建福州顺利召开,期间同步举办“第四届海洋旅游学术会议”。此次专题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福建师范大学主办,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承办,《中国生态旅游》编辑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福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贵州大学、华侨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青海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武夷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4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150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专题论坛,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研讨,包括特邀学术报告、专题分会场报告、青年沙龙以及实地调研等活动。
开幕式
29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福州闽侯大学城旗山梅园酒店举行。开幕式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姜鲁光主持。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剑锋致欢迎词,他对莅临会议的领导、专家及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并从学校办学历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合作交流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成绩,同时强调自然资源保护与青年创新的重要性,并展望论坛为学术交流与青年成长提供平台。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封志明致辞,提出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举办的本次论坛,不仅为研究生群体搭建了创新实践平台,更通过倡导求知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深度融合,实现深远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待青年学子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勇攀科研高峰,以创造性思维回应时代命题。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姜鲁光主持开幕式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剑锋致辞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封志明致辞
主旨报告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由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吴福忠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朱鹤担任主持。共有五个主旨报告,分别围绕AI时代地理学创新发展、科研能力培养及学科前沿探索展开。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以《AI时代的地理学定量研究议题与创新空间》为题作主旨报告演讲。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介绍机器学习方法的发展态势,包括模型类型的丰富化、从弱学习到强学习的转变、模型可解释性的增强,以及从浅层网络向深度网络的演变。此外,还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和生成对抗网络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并提出地理学模型与深度学习算法融合的新趋势,如地理加权回归与深度学习的结合、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等。最后,李双成教授提出几个创新议题,包括地理空间智能、多元异构数据融合、AI驱动的地理场景生成、实时地理感知、地理因果推理以及地理数字孪生体的构建,为青年学者提供了研究方向。
李双成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部长蒋卫国教授以《以项目范式—管好自己的学业,实现共同目标》为题作主旨报告演讲。从什么是项目管理?怎么管好自己的学业?如何实现共同目标?三个问题思考出发,系统阐述了项目管理范式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强调研究生学业自我管理与项目科研经历的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以毕业论文项目为例,打造团队自我管理模式,实现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职业发展。
蒋卫国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黄佳聪研究员以《湖泊—流域过程模拟与调控》为题作主旨报告演讲。聚焦于平原圩垸三水问题及湖泊藻类水华模拟,通过自主研发模型,结合长期监测数据,解析了圩区氮磷流失特征与主控因子,并预测了管控措施的水质改善效果,成果应用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太湖流域示范。同时,构建了湖泊藻类三维迁移模块和堆积风险评估模块,提升了藻类水华预测精度,支撑了水华防控决策。此外,探讨了模型在论文撰写和基金申请中的支撑作用,指出湖泊—流域模拟的常见误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黄佳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院长吴志峰教授以《从科研“小白”到学术“青椒”》为题作主旨报告演讲。吴志峰教授结合自身从硕士毕业、攻博深造到担任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院长等不同阶段的经历,分享了个人在科研、教学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了青年学子在求职、教学、科研、职称评定、论文发表、项目申报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如明确职业定位、避免误区、注重文献检索与阅读、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做好基金申报与执行、构建良好科研生态圈等修炼要点,还强调跟上AI时代步伐的重要性,最后对研究生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帮助青年学子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吴志峰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强教授以《能源地理及学科前沿》为题作主旨报告演讲。从能源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与学术贡献以及最新进展及知识创新等方面展开。强调能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重点回应能源安全、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等科学问题。展示城乡系统能源转型的群体负担平等、能源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能源转型与群体公平等研究进展,提出城乡能源平等概念,揭示城乡能源平等的地理过程,量化贫富差距对能源转型的影响,并明确影响城乡能源平等的关键因子。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并被国外研究团队应用。最后展望了地理学作为一门接地气、有魅力的学科的未来发展。
王强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生专场
此次论坛形式丰富多样,除了主旨报告外,既有针对研究生的青年沙龙,也有针对青年学者的4个专题分会场,还有拉近期刊编辑与青年学者距离的学术面对面活动。分论坛主题分别为“第四届海洋旅游学术会议”“土地与人口”“城乡融合与数字经济”和“生态保护与碳中和”,共计46个分会场学术报告;青年沙龙有15位研究生开展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深入讨论。
论坛一共有12个汇报,聚焦海洋旅游的多维度议题,广泛运用定量分析(如fsQCA、空间句法与GIS技术、机器学习模型)与定性案例研究(深度访谈、扎根理论),并结合跨学科理论(资源拼凑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展开探索。主要观点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罗阳正高级工程师提出海洋生态环境与旅游绿色发展的协同路径,需通过生态承载力管理、社区参与和补偿机制实现保护与开发平衡,未来需聚焦修复工程的旅游价值量化、经济与环境协同机制等科学问题,推动绿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陈东军构建国家公园自然研学旅游的“资源—运营—社区—保障”系统框架。林开淼提出武夷山茶宴“在家—在途—人地互动”三元模型,揭示饮食体验的生态文化联结。杨金标强调资源约束型乡村需通过服务设施、政策与运营协同驱动高质量发展。李虎峰基于CAS-TALC模型指出旅游响应需区域协同与要素融合。管文正则发现居民态度转变依赖生计稳定与政策感知。崔君博揭示气候分区影响民宿“资源—资产—资本”转化路径。邓婧分析网红渔村“符号价值—流量传播”的长红逻辑。曾启鸿量化研学基地可达性集聚特征。卢佳辰发现海洋游客情感体验受空间秩序约束。唐伊雯通过视觉注意力机制解析滨水空间演变。武园伊提出“机器学习—空间句法”非遗廊道构建范式。整体研究凸显多学科融合与实践导向,为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游客体验优化及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启示。
论坛一合照
论坛二围绕土地与人口主题展开,共包含12项汇报。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如Matlab模型、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QCA、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等)与理论分析方法,并结合了演化博弈理论、生计资本理论等多种专业理论。具体研究成果如下:赵荣荣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户三方参与的黑土地保护演化博弈模型,经Matlab数值仿真,确定了最优协同模式,明确关键影响因素。张垚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QCA识别农户适应能力多元组态,构建模型检验传导路径。周旭从理论层面剖析数目字法治管理模式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王志祥借助OLS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土地竞争对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的影响及调节因素。马乐璇引入KAP框架与生计资本理论,采用偏最小二乘相关模型,探究生计资本对农户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行为意愿的影响。李文斌基于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利用相关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方言距离对地区间人口流动的影响。邹亚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多种模型,对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进行类型识别并提出优化路径。张茂鑫基于“静态—动势”思路,运用集对分析法等,对粮食主产区耕地产能稳定性动势进行诊断。逄然然通过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丘陵区耕地细碎化与耕地生态安全的空间关联特征及作用机制。张李婷基于GEE平台,运用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黄河下游河岸带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齐昕采用Super-SBM模型和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政策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武耀杰运用市场价值法核算草地生态产品价值,构建补偿模型,分析生态补偿实现机制。这些研究充分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为土地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以及人口流动等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
论坛二合照
论坛三聚焦城乡融合与数字经济,汇报报告11个。各位学者聚焦城乡融合与数字经济的多维度议题,广泛运用定量分析(如空间计量模型、双固定效应模型、GIS技术等)与定性案例研究(深度访谈、扎根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丁树芳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陈澳从“政府——牧户”的双重博弈视角出发,构建二者的博弈支付矩阵,推导数字技术助力牧户减畜质量提升的数理分析。孙樱珊对数字经济在推动循环经济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给出了全面而具体的解释。郭华构建了双固定效应模型并综合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系统考察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机制与异质性效应。梁怡彤探讨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绿色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汪德慧深入剖析特定地区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多维度影响机制,并重点考察绿色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陈俊明以长汀县为例分析南方红壤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熊林波从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产业、经济、资源能源和社会六个子系统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陈科颖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对乡村旅游地“三生”空间内涵认知及演化机理进行研究。韩高翔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森林城市创建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王艾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与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
论坛三合照
论坛四共有11个报告,聚焦生态保护与碳中和多维度议题,广泛运用定量分析(如GIS空间分析技术、机器学习模型)与定性研究(行动者网络理论、路径依赖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侯承志发现了风速时距效应,逐日风速导致了全球风能-35%的低估,揭示了风能与时距的指数衰减规律,并提出了风能校正系数K,应用校正系数后,本世纪未期全球陆地风能储量增加25%。蔡路认为适度经济租可激励市场发展,随着寻租者竞争加剧,将促进碳市场规范成熟,建议在市场培育期优先引导机构资本参与,遵循“资本主导+集体参与+政府保障"的原则构建分配机制,并通过制度设计建立租值动态监测体系与分配调节机制。林希捷基于承认、程序正义、分配正义维度,聚焦生态补偿、参与式管理、文化传承等热点,试图构建自然保护地空间正义的理论框架,为推进生态文明背景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治理转型提供新的分析视角。赵腾飞以屯上村为例,基于要素禀赋与资源编排理论,探讨民族山区生态破坏型产业转向生态友好型多元业态的动态机制。王娥基于2001—2022年遥感与气象数据分析了河西地区草地覆盖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未来趋势,采用像元二分模型+稳定性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发现,草地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呈西北低东南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河西地区草地覆盖度变化和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力。肖椋基于CHARLS、气象等多源数据,发现极端高温与降水显著降低主观福祉,健康水平与认知能力起正向作用,社交活动、旅游消费及绿化环境可缓解负面影响,影响存在年龄、家庭规模及社保异质性。安黎以阿尔泰山为例,量化国际合作与非合作情景下生态保护优先区域格局及资源开发限制成本,发现跨境保护提升连通性但增加农牧业机会成本,保护区面积达到30%时,牧业成本占比最高(41%)。万鹏翔解析了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的自然—政策驱动机制,通过贝叶斯网络与情景模拟揭示林地、建设用地等关键因子作用,提出空间优化策略以促进协同转化,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吕东函针对自然资源资产配置碎片化等难题,构建了SD-MOP耦合模型,通过系统动力学需求预测与多目标规划优化求解,以上海市金山区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为例,对2035年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资产发展状况进行预测,提出分区分类分级优化路径,为自然资源资产规划提供方法支撑与政策参考。马慧芳基于敏感—退化—恢复模型,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评估2000—2022年河西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结果显示生态脆弱性减缓,生态脆弱性呈西北高、东南低格局,多因子协同作用显著(生境质量、NPP等)。王升以达茂旗“草票”试点为例,构建数字赋能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框架,基于行动者网络和路径依赖理论,解析从政府管理到草票交易机制的转型路径,揭示数字化破解路径锁定、促进经济生态价值协同提升的作用机理。
论坛四合照
青年沙龙由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林明水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15位学生带来学术汇报,《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陈未鹏主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余望主编以及《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钟羡芳副主编点评。
青年学术沙龙合影
学术面对面
学术面对面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部长蒋卫国教授主持,先由两位博士代表进行报告,分别是四川大学巨英英博士生的“从萌新到拓荒:科研之路的进阶与心旅”和北京师范大学陈国柱博士生的“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申请历程”,通过自身经验、案例为参会研究生剖析科研成长路径,提供实用建议与心得体会。交流互动环节《中国生态旅游》编辑部宁志中专职副主编、《旅游学刊》编辑部刘鲁副编审、《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何春娥副编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科协“博士生托举计划”专员游珍、《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执行主编陈松林等先后发言,强调国家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倡导研究生关注学会动态、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并简要介绍各自期刊,针对学生投稿给出实用建议。
学术面对面交流互动
颁奖环节
最后的颁奖环节由福建师范大学林明水教授主持,各分会场分别评选出4个优秀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部长蒋卫国教授和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秘书长姜修洋共同为相应的获奖报告代表进行颁奖。
优秀论文(学术海报)颁奖
总 结
青年是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研究生是未来推动资源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次论坛致力于为资源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广大青年学子搭建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激发灵感、共谋发展的平台,激励青年学子为自然资源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与会广大研究生表示,青年一代正值人生中最具创造力的阶段,理应在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承担起重要责任,从资源的精准评价到科学管理,从先进技术研发到政策优化设计,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论坛合影
供稿: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
黄嘉辉 吴诗雨 张雨寒 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