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01 浏览量:65
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组织召开的“土地工程高层学术研讨会”,于4月9日在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主持会议。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石玉林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孙九林研究员,水利部原副部长索丽生教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长马克伟教授,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单卫东处长,原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贾中冀研究员,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司副司长向洪宜研究员,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原院长程烨研究员,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刘毅研究员,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苟润祥研究员,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傅有明教授, 中科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占斌教授,西安理工大学解建仓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静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陈百明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总经理韩霁昌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凤荣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郑新奇教授等领导、专家,以及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主要面向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形势与战略,探讨适应我国土地整治工程实践需要,推进土地工程学科建设与工程技术创新的目标和任务。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在听取韩霁昌研究员关于“土地工程概论”报告后,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新时期重视土地工程学科建设,健全土地工程科学体系等领域前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发展土地工程学的意义重大。与会专家对发展中国土地工程学科表示赞同。石玉林院士认为,土地工程学研究实现了土地与工程技术的结合,面向现实需求,依靠企业“自下而上”带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孙九林院士、马克伟副局长等多位专家也对创立土地工程学科表示支持,充分肯定学科创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程烨院长认为,土地工程学研究能够满足两种需求,一是开展土地管理工作,二是土地学科发展。张凤荣教授则结合自身经验畅谈了土地学科建设的困境与迫切性,强调发展土地工程是社会需求、学科需要。傅伯杰院士强调推进“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土地科技创新模式。同时,马克伟副局长也指出,作为土地科学领域的相关学科,土地工程学建设应当建立在土地科学发展基础上,不宜“跳出土地谈工程”。
(2)明确学科建设内涵与定位。专家们建议近期应着眼于推动土地学科发展,搭建科学研究平台,建立学术阵地。远期瞄准土地工程学科,发展壮大土地工程与技术学科体系。索丽生副部长强调,科学发展需求与学科自身独立性是一级学科建立的必要条件。一级学科的建立需要长期的储备与积累,目前应把重点放在提升学科研究的理论层次和科学内涵,逐渐缩小与一级学科建设的差距。傅伯杰院士赞同将学科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基于工科定位,建立二级学科。贾中冀司长、陈百明研究员则建议要加强对已有土地整治工程的总结和提炼,在全面梳理实践工作的基础上,面向土地工程建设提升理论与学科价值。单卫东处长强调,土地问题的关键是资源分配,通过工程手段实现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把实现从未利用地到可利用地、低效土地到高效土地的过程作为土地工程研究的核心任务。
(3)土地科学研究与领域前沿问题。王静研究员建议,重视土地科学系统研究,加强土地学科自身理论建设,促进学科体系健康发展。郑新奇教授认为,应重视梳理提出土地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运用工程方式,破解土地利用过程中遇到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向洪宜副司长建议,加强土地工程领域的调查、评价、利用及标准化建设,重点从土地整治角度进行相关成果的系统总结。程烨院长建议,加强土地整治工程中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深入研究;索丽生副部长建议可参考水利与矿产工程学科的组织方式进行土地工程学科体系的探讨。刘彦随研究员建议深入开展土地工程综合技术体系、土地工程基础学科体系、土地工程法律制度体系这“三大体系”的系统研究,分步推进土地科学体系建设和学科发展。
为系统推进土地工程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由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和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申报共建的“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近日获得国土资源部批准。在研讨会上举行了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原国家土地局马克伟副局长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刘毅所长为重点实验室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