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量:3574
根据《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章程(暂行)》有关规定,2022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经奖励委员会终审,产生科技进步奖97项,其中特别奖1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78项;科技进步奖(找矿奖)13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青年科技奖28项。评审结果见附件。现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10个工作日,公示时间:2023年9月15日至9月28日。在公示期内,对成果名称、候选单位、候选人有异议的,可向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或学会评审组提出。提出异议者,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写明提出异议的事实依据、个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凡匿名异议或超出期限异议的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
1.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人及电话:张丹凤 010-63882166
米 捷 010-63882111
2.中国土地学会评审组
联系人及电话:张 青 010-83064669
3.中国地质学会评审组
联系人及电话:代国标 010-68999129
4.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审组
联系人及电话:张家义 010-61592825
5.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联系人及电话:李 征010-63284526
刘新平010-68511730
6.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联系人及电话:刘丽娜 010-64861455
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土地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中国海洋学会
中国太平洋学会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2023年9月15日
附件:2022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
(各等级内排名不分先后)
一、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共97项,其中特别奖1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78项)
序号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完成人 | 推荐单位 | 学会评审组 |
特别奖(1项) | |||||
1 | 就矿找矿理论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朱训 | 中国地质学会地学哲学研究分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特等奖(4项) | |||||
2 | 国土空间—交通一体化规划技术 | 北京大学、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 赵鹏军、张晓春、冯长春、吕迪、刘沛、海晓东、廖琪、杨宇星、王果、刘翠霞、杨晗孜、万婕、胡昊宇、余玲、于昭 | 北京大学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 |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装备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吉林大学、北京奥地探测仪器有限公司、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 吕庆田、张晓培、秦 佩、汤井田、金 胜、韩立国、牛建军、王绪本、李建华、姚长利、高文利、顾建松、蔡耀泽、刘凡柏、周 琴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 葛建平、雷涯邻、陈甲斌、李维明、刘玲娜、刘超、王艺博、冯丹丹、刘槟彬、徐硕、段悦、闫鑫、黄向前、刘希宏、张智聪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审组 |
5 | 中国海复杂地理实体划定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山东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 吴自银、李家彪、阳凡林、罗宇、廖定海、赵荻能、李春峰、金涛勇、付军、姜军毅、张凯、周洁琼、王明伟、尚继宏、杨安秀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一等奖(14项) | |||||
6 | 实用性村庄规划理论与实践 |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河海大学、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 田志强、赵雲泰、赵小风、张宁、麻战洪、袁源、谭勇、刘冬荣、张辉、张兴榆、刘茗、陈宇琛、赵恺、周小丹、吕晓 | 中国土地学会规划分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7 | 省级不动产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关键技术及应用 | 山西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中心、山西大学、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有限公司、浪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臻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航天信息学院、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 | 王润莲、杜自强、赵磊、曹峰、汪雯雯、穆遥、朱家兵、吴新彪、李俊合、邬建军、张彦欣、于旭庭、张文凯、齐亚男、赵云波 |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8 | 自然资源卫星国土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业务化应用 |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北京国测星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尤淑撑、甘宇航、刘爱霞、王权、罗建军、张涛、王忠武、刘克、罗征宇、李鸿洲、刘慧杰、胡轶之、韩晓彤、牟兴林、傅征博 |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9 | 军事地质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 |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31016部队、河北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新疆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刘晓煌、郗笃刚、孙兴丽、刘玉、王洪波、丁建丽、葛良胜、刘玖芬、李平、麻洪川、刘晓洁、沈睿文、王梁、戚冉、方梦阳 |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0 |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建造-改造成储理论技术创新及其应用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高志前、樊太亮、李开开、李传新、吴俊、耿锋、李一凡、闫相宾、卫端、张福顺、张元福、王宏语、张军涛、石巨业、王海荣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1 | 高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地质保障技术及示范应用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太原理工大学 | 刘大锰、姚艳斌、徐凤银、田永东、常锁亮、蔡益栋、王勃、郭盛强、张生、闫霞、邱勇凯、聂志宏、孙晓晓、徐博瑞、王虹雅 | 院士推荐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2 | 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科学重大创新及找矿突破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梁金强、陆敬安、匡增桂、郭依群、苏丕波、康冬菊、方允鑫、龚跃华、何玉林、尚久靖、张伟、尉建功、赵庆献、文鹏飞、付少英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3 | 长三角典型地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高效利用示范 |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河海大学 | 杜建国、骆祖江、邹鹏飞、王丽娟、杨林、 范迪富、鄂建、闵望、喻永祥、曹曜、王彩会、李朗、时国凯、尚通晓、左丽琼 | 江苏省地质学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4 | 黄土丘陵区浅埋厚煤层开采诱发地表塌陷防控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南理工大学、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武雄、梅钢、穆文平、杨红磊、闫伟涛、徐能雄、孙凯华、刘宏磊、张彬、张中俭、白中科、秦严、朱阁、李生生、赵坤阳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5 | 秦巴山区滑坡成因机理与监测预警技术 | 长安大学、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地质灾害中心)、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 范文、熊炜、曹琰波、于宁宇、郝光耀、柴小庆、邓龙胜、魏心声、李永红、李培、宋宇飞、姬怡微、吝哲峰、吕佼佼、郑文博 |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6 |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高效挖掘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上海交通大学、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威海紫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烟台东宇海珍品有限公司、苏州颐华生物医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其胜生物制剂有限公司 | 林厚文、刘可春、郭跃伟、王淑萍、孙凡、李晓彬、靳梦、焦伟华、杨帆、易杨华、王文风、程跃谟、蒋毅、蒋丽霞 |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17 | 南海深水及超深水钻完井关键技术创新与工业推广 |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李中、黄熠、李占东、刘和兴、张海翔、孟文波、文敏、任冠龙、武胜男、殷志明、余意、王殿举、干毕成、刘淑芬、肖英建 | 院士推荐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18 | 海洋二号卫星厘米级精密定轨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武汉大学 | 彭海龙、李敏、赵齐乐、林明森、王晓梅、蒋科材、王友存、郭靖、李文文、慕仁海、胡志刚、方荣新、张宇、秦格尔、王煜斌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19 | 城市“智慧”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 | 南京大学、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南大智慧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 甄峰、梅耀林、席广亮、秦萧、张姗琪、李明巨、黄春晓、李旻、张浩、罗桑扎西、童滋雨、沈丽珍、宋晗、陈军、韦胜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
二等奖(78项) | |||||
20 | 共享理念下新型城乡建设用地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大学、海南大学、厦门大学、浙大城市学院 | 唐健、王庆日、谭荣、熊昌盛、蒋明利、王荣宇、鲍海君、胡守庚、廖蓉、吴思 | 湖北省土地学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21 | 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智慧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 陈韦、丘永东、武洁、王磊、胡冬冬、望开磊、吴啸、张古月、何寰、王岳丽 | 中国土地学会城市土地分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22 | 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协同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 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 王静、刘耀林、何建华、张晓玲、孔雪松、程红光、刘殿锋、金志丰、赵翔、张璇 | 中国土地学会土地经济分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23 |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框架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 |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江苏省国土资源研究中心(江苏省土地开发征用事务所)、南京国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徐小黎、李勇、毕云龙、宫玉泉、张晓蕾、谭丽萍、涂梦昭、荣冬梅、严长清、王佳佳 |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24 | 江西省第三次国土调查关键技术与应用 | 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中南大学、江西省自然资源测绘与监测院 | 梁永刚、谢秋昌、 陈杰、刘建华、陈琼、刘宇琼、陈娴、饶四强、胡国超、梁珍宝 | 江西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25 |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决策的城市扩张管制理论方法及应用 | 中国矿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 李效顺、杨俊、蒋冬梅、李永峰、曹根榕、李鑫、张建、刘希朝、张川、陈姜全 | 江苏省土地学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26 | 长三角经济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建设方法与技术创新研究 |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河海大学 | 朱凤武、金晓斌、乔俊、陈浮、姚新春、张志飞、鲍桂叶、顾铮鸣、曹春艳、许桃元 |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27 | 乡村振兴视域中的农村土地整治研究 |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刘新卫、梁梦茵、孔凡婕、唐秀美、胡业翠、宋伟 |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自然资源部土地科技创新中心)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28 | 耕地利用和质量动态变化联合监测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四川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成都中地时空科技有限公司 | 高雪松、王永峰、刘伦、李启权、王勇、兰婷、欧定华、苟曦、赵希翼、吴晔晖 | 四川省土地学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29 | 全国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 张迪、姜广辉、李蕾、郭瑞雪、周霆、张丽君、祝培甜、陈霈弦、张丹凤、陈相利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0 | 自然资源多规则跨域协同、业务四化管理及异步联审关键技术与应用 | 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武汉大学、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沈阳市土地储备中心、徐州市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吉奥时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狄春、刘学伟、桂志鹏、陈波、宋英赫、范凯、迟有忠、代艳坤、杨曦、李论 |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1 | 成渝山地平原过渡区土地综合整治关键技术与应用 |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南京大学、重庆市国土整治中心、四川省国土整治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 | 周珉羽、周生路、章立、赵涛、曹伟、胡勇、张爽、骆训、高润霞、王宴会 |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学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2 |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江苏省土地整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 | 施振斌、周寅康、王晓瑞、范业婷、徐翠兰、韩博、隋雪艳、张扬、孙瑞、吕寒 | 江苏省土地学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3 | 促进土地城镇化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 北京大学、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林坚、李洪兴、石水莲、黄大全、李婧怡、柳巧云、吴佳雨、王思琢、陈诗弘、楚建群 | 辽宁省土地学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4 | 矿区土地生态与景观损伤时空信息智能处理及协同修复技术应用 |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院、西安科技大学、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直属分局 | 张合兵、王新闯、陈志超、王世东、朱帅蒙、熊晓峰、臧玲、宋玉敏、赵宗泽、潘元庆 | 河南省土地学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5 | 耕地质量要素监测关键技术突破、装备研发与应用 |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方圆大地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科北纬(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巍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孔祥斌、段增强、赵晶、董涛、张青璞、高秉博、程锋、王奇、王振营、孙晓兵 | 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资源分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6 | 矿区生态修复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 | 王军、赵中秋、黄元仿、张世文、魏洪斌、曹银贵、沈重阳、原野、张亚男、尹建平 |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自然资源部土地科技创新中心)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7 | 省级国土调查成果集成管理和共享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山东省国土空间数据和遥感技术研究院、北京吉威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元鸿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大学 | 李军、冯永玉、史辉、王芳、邢华桥、王燕、高洁、赵国梁、王学、仇培元 | 山东土地学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8 | 高密度超大城市生态功能空间整治修复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 | 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大自然保护协会(美国)北京代表处、上海天渊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 达良俊、陆衍、干靓、孙彦伟、陈雪初、刘静、夏杰、金岚、郑思俊、闫玉玉 |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9 | 矿集区深部找矿预测理论方法创新与找矿突破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庞振山、薛建玲、程志中、陈辉、张志辉、颜廷杰、吕志成、左群超、耿林、甄世民 | 中国地质学会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0 | 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调查评价与应用示范 | 自然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吉林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 李钟山、王永志、刘小兵、杨艳、田江涛、何亮、刘长云、吴运军、穆超、袁博 | 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1 | 云南元谋盆地新近纪被子植物木化石群及其对古植被和古气候的指示 | 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 程业明、扆铁梅、刘风香、王东伟、李宏博、谭锴 | 中国地质博物馆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2 | 晚前寒武纪关键时期海洋环境演变及其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朱祥坤、闫斌、樊海峰、张衎、王丹、张飞飞 | 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3 | 西藏南羌塘增生造山带变形样式、盆山结构及构造演化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王根厚、梁晓、李典、袁国礼、高金汉、郑艺龙、刘治博、赵中宝、王泉、冉皞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4 | 西昆仑锂锰铅锌成矿规律与高效勘查技术创新及找矿突破 |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 滕家欣、高永宝、贺永康、李 侃、燕洲泉、陈登辉、赵晓健、赵 民、荆德龙、隋清霖 |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5 | 深覆盖区富铁矿找矿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 |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 王怀洪、熊盛青、李秀章、朱裕振、周明磊、于长春、陈磊、沈立军、吴成平、潘伟辉 |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6 | 中国东部萤石矿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理论与方法创新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交通大学 | 张寿庭、邹灏、方乙、曹华文、 裴秋明、唐利、王亮、高永璋、张伟、徐旃章 |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7 | 鲁西碳酸岩-碱性岩型稀土矿勘查科技创新及找矿突破 |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刘敬杰、兰君、张鹏、孙莉、邢楠、蓝廷广、杨云涛、崔大勇、刘袁坤、杨栋栋 | 山东省地质学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8 | 陆相砂岩油藏CO2埋存与驱油潜力评价方法创新与应用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纯梁采油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滨南采油厂 | 李治平、廖新维、束青林、赖枫鹏、姚秀田、陈志明、朱孟高、黄文欢、付应坤、束宁凯 |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9 | 大型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智能表征与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北京石大油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王志章、文龙、曹思远、张连进、李令、杨洪志、王如意、韩云、徐伟、曲康 |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50 | 松辽盆地南部陆相页岩油气勘查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突破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北油气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东北石油大学 | 徐兴友、张君峰、陈珊、白静、刘卫彬、李耀华、迟焕鹏、张大伟、刘小红、张曙光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51 | 青海省格尔木河冲洪积扇地下水资源勘查 | 青海省地质环境调查院、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青海九零六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 汪生斌、罗银飞、祁泽学、王凤林、刘振英、肖勇、张国强、赵振、董高峰、柴晓然 |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52 | 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循环与生态效应 |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尹立河、张俊、王旭升、庞忠和、吴吉春、唐小平、董佳秋、韩鹏飞、黄天明、曾献奎 |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53 | 乌蒙山区岩溶地下水资源与地质景观资源和扶贫示范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贵州省地质调查院、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云南省环境地质研究院) | 潘晓东、黄保健、曾洁、郑跃军、邓国仕、魏良帅、任坤、韦跃龙、华兴、罗书文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54 | 中低温隆起山地型地热探测关键技术与资源评价 | 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深圳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龙西亭、董国军、刘彦广、周鑫、欧任文、欧健、郑鹏飞、刘拥军、姚腾飞、皮景 | 湖南省地质学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55 | 强震地质环境长期效应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 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兰州大学 | 裴向军、崔圣华、陈红旗、张晓超、杜杰、魏玉峰、岳东霞、雷泞菲、周立宏、王东坡 | 成都理工大学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56 | 废弃矿山高陡岩质边坡裂隙水汽运移机制与生态修复新技术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周建伟、张德强、张波、柴波、李洪亮、宁立波、白光宇、沈奕锋、 崔银祥、王兴杰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57 | 东南沿海丘陵区地下水动力型滑坡致灾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 | 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理工大学、安溪县地质灾害研究所 | 卢贤锥、冯文凯、卓万生、柳侃、郭云峰、余斌、吴钟腾、林枢、李双权、陈志超 |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58 | 江苏海岸带地质-资源-环境协同调查及应用 |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 龚绪龙、张岩、梅芹芹、朱锦旗、于军、杨磊、张平、刘明遥、毛磊、刘彦 |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59 | 星地一体地质灾害数据实时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地质灾害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 | 张鸣之、薛跃明、黄喆、马娟、喻孟良、任晓霞、肖智林、张红强、弓永峰、韩明伟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60 | 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及滨海断裂带研究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徐子英、汪俊、祝嵩、胡小三、鞠东、黄磊、孙美静、李波、刘玉萍、牟泽霖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61 | 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碳汇探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复旦大学 | 叶思源、谢树成、丁喜桂、裴绍峰、赵广明、王法明、袁红明、何磊、郭志刚、郭磊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62 | 松科2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技术创新与地质新发现 | 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录井一公司 | 朱永宜、冉恒谦、王成善、乌效鸣、王稳石、吴怀春、张恒春、侯贺晟、王璞珺、闫家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63 | 农用地土壤成分和重金属可提取态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陕西省地质矿产实验研究所有限公司、福建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核工业二四0研究所、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 许春雪、安子怡、王苏明、熊英、黄建、曹磊、郑松、王玉学、马玲、袁建 |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64 | 东北黑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支撑土地保护利用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 戴慧敏、刘国栋、刘凯、宋运红、梁帅、杨泽、杨佳佳、何锦、王轶、魏明辉 | 院士推荐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65 | 我国管辖海域首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科技创新与示范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张勇、毕世普、孔祥淮、蓝先洪、胡刚、杨慧良、张晓波、宋维宇、林学辉、潘军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66 | 科技创新平台评价标准及方法创新与应用 | 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张辉旭、金克谟、李丽霞、赵连荣、韦延光、马梅、雷平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67 | 透明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建模分析与智能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王力哲、吴亮、杨盈、刘刚、陈明娥、秦绪文、聂可、文敏、陈伟涛、陈麒玉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68 | 废弃矿区深部污染快速处置关键技术及应用 |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 | 张云峰、丁冠涛、魏善明、李常锁、刘玉仙、董军、韩昱、郭秀军、刘玉想、李哲 |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69 |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与应用 | 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三亚南海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文晓涛、张固澜、李勇、刘定进、唐建侯、陈胜红、胡光辉、梁兴、刘伟、林煜 | 成都理工大学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70 | 岩心多参数数字化扫描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三深光谱感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修连存、郑志忠、殷靓、高鹏鑫、肖亮、杨彬、陈春霞、高扬、赖晓丹、董新丰 |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71 | 自然资源规划实施的调查监测评估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 王世元、周怀龙、张兴、贺冰清、刘丽、郭琳琳、王春磊、李亚茜、董为红、余星涤 |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审组 |
72 | 中国自然资源统计体系建设及应用服务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 陈从喜、葛振华、李政、苏宇、王楠、吴琪、项家铀、朱先云、高宇、齐书花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审组 |
73 | 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决策支撑体系及实施体系研究 |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测绘发展研究中心 | 刘天科、沈悦、周璞、刘毅、周静、南锡康、付玉、靳利飞、冯靖哲、阮于洲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审组 |
74 | “自然资源云”关键技术及应用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余前佳、李佳临、李泽慧、邬阳、魏奇、吴伟民、于志刚、咸容禹、王建兵、周春磊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审组 |
75 |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西南典型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 |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 王云琦、李满意、马磊、司洪涛、周妍、王玉杰、周旭、李成、敖亮、朱冬雪 |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学会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审组 |
76 | "十三五"全国油气资源评价 | 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吉林大学 | 张道勇、姜文利、李登华、谢承祥、赵先良、杨永刚、范土芝、周卓明、仝志刚、王香增 | 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审组 |
77 | 海岸带蓝碳资源和效应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 浙江大学、东海实验室、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 吴嘉平、肖溪、章春芳、张冬冬、叶观琼、顾佳丽、何俊昱、孙丹、黄磊、邹斌 | 浙江大学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78 | 以基于嗜盐菌底盘生产PHA为代表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 |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吉林中粮生化有限公司 | 陈国强、向华、谭丹、韩静、李义、叶健文 | 清华大学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79 | 北黄渤海近岸海洋环境模拟及养殖风险预警技术 | 大连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宋林生、宋军、王玲玲、杨传燕、富砚昭、王伟林、陈浩、张瑞瑾、赵龙飞、郭俊如 | 大连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80 | 航道及浅海地理信息一体化采集处理与产品制作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 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浮标中心)、东华理工大学、广东省航道测绘中心(广东省航道技术保障中心)、广东南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环境地质勘查院 | 王伟平、王胜平、欧阳永忠、南明星、周巨锁、李晓雨、汤民强、黎宏涛、倪晓东、贺惠忠 |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81 | 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复旦大学 | 韩广轩、谢宝华、武海涛、聂明、王晓杰、王光美、宋维民、初小静、刘晓玲、李培广 |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岸管理科学分会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82 | 海洋核污染物扩散模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 乔方利、赵昌、黄传江、王关锁、周鹏、夏长水、李冬梅、尹训强、王刚、戴德君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83 | 双燃料高速豪华客滚船设计与建造 |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 李会伦、陈灏、杜育嶙、刘汉华、韩阳泉、张华、麦康策、黄胜明、周秋静、陈通 |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工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84 | 海冰地区海上风电场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 | 林毅峰、宋础、陈立、陆忠民、陈能玉、田会元、季顺迎、张大勇、黄焱、姜娟 |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资源开发与工程建设分会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85 | 南黄海绿潮发生机制与源头防控技术体系 |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自然资源部东海预报减灾中心、江苏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洋大学 | 何培民、蒋晓山、张建恒、刘材材、王华、赵升、刘涛、 纪焕红 、蔡春尔、秦玉涛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86 | 钻完井复杂工况超高压机械密封关键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宁波伏尔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捷杰西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力合大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油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李赫、邬国平、李学军、葛斐、张松杰、王小权、刘忱、谢方民、杨建永、王博 |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生物与生态环境分会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87 | 新型多源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和台风灾害定量遥感与应用研究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 张彪、何宜军、蒋浩宇、陈戈、刘保昌、叶小敏、李慧敏、张康宇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88 | 菲律宾蛤仔优质抗逆新品种培育与应用 | 大连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闫喜武、霍忠明、聂鸿涛、秦艳杰、丁鉴峰、杨凤、方蕾、张国范 | 大连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89 | 近海海底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控关键技术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天津大学 | 孙永福、宋玉鹏、贾永刚、荆少东、石要红、陈晓辉、靖春生、杜星、周其坤、王虎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90 | 低碳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研发及拓展应用 |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沃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阮国岭、金焱、吴礼云、赵河立、任建波、齐春华、吴刚、徐克、梁松苗、俞永江 |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91 |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应用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 | 封志明、杨艳昭、闫慧敏、潘韬、江东、宋晓谕、马国霞、付晶莹、刘玉洁、张志涛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分会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
92 | 中蒙俄经济走廊资源综合考察与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董锁成、孙九林、李宇、王卷乐、陈其慎、杨雅萍、李泽红、李富佳、陈毅峰、刘曙光 | 院士推荐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
93 | “多规合一”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 | 樊杰、张虹鸥、贾克敬、史京文、徐勇、张文忠、叶玉瑶、蔡玉梅、李丽娟、戴尔阜 | 院士推荐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
94 |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利用优化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 | 赵文武、傅伯杰、王帅、武旭同、冯晓明、冯强、杨思琪、刘焱序、丁婧祎 | 院士推荐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
95 | 国土空间减排增汇机制与碳中和路径研究 | 中山大学、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地时空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王少剑、刘小平、邱衍庆、王欢、周祥胜、周春山、刘耿、欧金沛、罗勇、高爽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
96 | 复杂构造带页岩储层改造与地质安全风险精准管控技术及应用 |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 | 贺培、陆朝晖、李大华、田守嶒、张志平、唐显春、郑马嘉、赵群、周雷、郭晓中 |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学会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
97 | 汉中天坑群的发现与关键技术研究在秦巴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 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洪增林、罗乾周、陈伟海、沈镭、任娟刚、张远海、张俊良、李益朝、唐力、王鹏 | 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
二、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找矿奖)(共13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
序号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完成人 | 推荐单位 | 学会评审组 |
一等奖(4项) | |||||
1 | 我国古生代造山带岩浆铜镍矿床成因机制与找矿突破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新疆天山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薛胜超、王庆飞、姚卓森、唐冬梅、张照伟、单金忠、王恒、王鹏、王亚磊、王伟 |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2 | 新疆和静县敦德超大型铁锌金矿的发现勘查评价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 | 丁海波、石福品、陈建中、王敬国、汪帮耀、魏梦元、王宗斌、张永平、张朋、李朋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3 | 西藏则当矿集区找矿突破的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及应用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藏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土地矿权交易和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 郑有业、李光明、吴松、陈鑫、豆孝芳、易建洲、李晓霞、张林奎、高顺宝、王达、史功文、邵攀、梁遇春、王小飞、刘鹏 |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4 | 超深层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油气藏评价关键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成效 | 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邬光辉、杨海军、黄旭日、韩剑发、赵军、朱永峰、屈海洲、万效国、汪泽成、刘永雷、徐云贵、张银涛、王振宇、关宝珠、孙 冲 | 四川省地质学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二等奖(9项) | |||||
5 | 河南省桐柏县老湾金矿深部及外围金矿普查报告 |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 | 陈建立、蒋少涌、陈金铎、魏从玲、陈英男、杨梅珍、王建光、司荣军、李文涛、郭鹏 | 河南省地质学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6 | 武夷山弧盆系等新认识指导武夷成矿带找矿突破 |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 徐敏成、班宜忠、赵希林、周延、肖惠良、褚平利、范飞鹏、余明刚、游磊、王衍勋 |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7 | 四川省盐边县红格矿区钒钛磁铁矿深部及外围找矿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六地质队 | 田小林、胡毅、廖阮颖子、许家斌、冯波、冉启瑜、向辉、邹雨松、张明胜、彭夏洋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8 | 新疆若羌县卡尔恰尔萤石矿勘探 |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华瓯矿业有限公司 | 吴益平、周月斌、袁波、陈三中、周洲强、吴义、钟莉、姚军安、张伟博、杨光靖 | 浙江省地质学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9 | 贵州开阳地区富磷矿成矿理论研究与隐伏矿找矿重大突破 |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 五地质大队、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刘建中、王泽鹏、杜远生、陈国勇、吴文明、张亚冠、王大福、谭代卫、李磊、付芝康 |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0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西沟石墨找矿重大突破与创新 | 黑龙江省第十一地质勘查院(原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〇一队) | 刘喜友、马山、何欣、程钰淇、李佳鑫、程飞、张春晓、刘犇、杨广宇、张德斌 | 黑龙江省地质学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1 | 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低渗油藏勘探理论技术突破与实践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王清斌、杨海风、王德英、李慧勇、刘晓健、庞小军、潘文静、代黎明、尚锁贵、于海波 | 天津市地质学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2 | 四川海相克拉通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富集控制作用研究 | 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 李忠权、段新国、龙伟、陈骁、万双双、刘冉、刘记、李应、应文峰、王适择 | 成都理工大学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3 | 渝东南南川大型常压页岩气田发现及勘探关键技术 | 中石化重庆页岩气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 姚红生、云露、王锦喜、何希鹏、郭天旭、王运海、张国荣、高玉巧、房大志、汪威 |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学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三、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共28项)
序号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完成人 | 推荐单位 | 学会评审组 |
1 | 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优化利用研究 | 南京大学 | 揣小伟 | 江苏省土地学会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2 | 国产卫星激光高精度几何检校关键技术与应用 |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湖南科技大学、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测绘工程院、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自然资源部第四地形测量队 | 谢俊峰 |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3 | 露天煤矿土壤-植被-水文交互作用与系统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王金满 |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自然资源部土地科技创新中心)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4 |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 |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广州大学 | 张鸿辉 | 院士推荐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5 | 山西矿区国土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学 | 杨文府 |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6 | 矿业城市国土空间绿色开发利用理论及技术创新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张建军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土地学会 评审组 |
7 | 黄河流域高砷地下水富集机制、风险智能预警及原位修复技术及应用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曹文庚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8 | 青藏高原东部重要铁路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效应调查评价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铁二院地勘岩土工程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 郭长宝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9 | 山东省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及关键技术创新 |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朱恒华 |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0 | 栾川矿集区深部钼多金属矿快速定位与高效勘查评价 |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 韩江伟 | 河南省地质学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1 | 钻具延寿防护与先进制造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郑州研究院 | 岳文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2 | 多尺度地震波场深度域偏移成像技术与应用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韩建光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3 | 深部结构与矿产资源地磁异常反演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刘双 |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4 | 大型滑坡成因机理实验研究 | 成都理工大学 | 胡伟 | 成都理工大学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5 | 西藏班公湖-怒江带铜金成矿规律与找矿突破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宋扬 |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6 | 拉萨地体主要金属成矿分带内控机制与找矿方向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王立强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7 | 喜马拉雅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拉萨地体地壳尺度构造叠置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卢占武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中国地质学会 评审组 |
18 |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数据一体化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 吴孔逸 |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审组 |
19 | 资源环境重大问题综合区划与开发保护策略研究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 王尧 |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自然资源部土地科技创新中心)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审组 |
20 | 关键矿产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余韵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审组 |
21 | 海上浮式新能源系统载荷与姿态的变桨调控技术与应用 | 浙江大学 | 刘宏伟 | 浙江大学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22 | 海洋碳汇核算方法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刘大海 | 院士推荐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23 | 海上结构物跨尺度耦合分析方法及应用 | 中国海洋大学 | 方辉 |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24 | 海面舰船目标多源遥感综合解译关键技术与装备 | 西南交通大学 | 高贵 | 院士推荐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25 | 海上丝绸之路关键海域联合调查与研究发现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刘升发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评审组 |
26 | 高质量发展框架下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预警与协同治理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郭海湘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
27 | 分布式地理资源信息建模与模拟分析 | 南京师范大学 | 陈旻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地理专业委员会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
28 | 都江堰灌区传统人居-自然共生的空间规划营造模式与生态智慧研究 | 清华大学 | 袁琳 | 清华大学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评审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