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1 浏览量:94
为了进一步活跃学术气氛,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指导下,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移动互联平台创意推出“自然资源·文献导读”栏目,邀请相关学者就当前热门选题或是前沿研究方向等进行文献的阅读分享。
嗨,大家好,我是黄剑锋,非常高兴能为大家主持“自然资源·文献导读”栏目第1期。本期文献导读关注的是城市更新这一主题。
曾几何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而家喻户晓。如今,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也已从注重增量开发的城市建设阶段转向注重存量优化的城市更新阶段(黄耿志等,2025;宋伟轩等,2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202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特别要更好地关心呵护“一老一小”。这为新时代的城市更新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以城市更新赋能美好生活与高质量发展,便成为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后面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陈浩等,2025)。
为此,《自然资源学报》2025年第1期推出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创新”专辑。该专辑分设专家访谈与笔谈、研究综述、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城市更新与城市社会等5个栏目,共18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何为、何以、何如三个方面,系统探究了城市更新的内涵与特征、机制与路径、对策与建议等,形成了国内关于城市更新的新近系列研究成果。现从我个人的粗浅理解出发,就该专辑的主要内容向各位读者朋友作一些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指正。
城市发展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也从粗放型、外延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从增量的规模扩张转向存量的品质提升,城市更新已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刘亚霏等,2025;黄耿志等,2025)。可持续城市更新是以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为基础,通过城市存量空间再调整,实现空间综合价值再创造及空间利益分配再协调的行动模式(刘亚霏等,2025)。城市更新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城市建设行为,而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实现方式,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空间承载能力、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强化城市发展韧性的高质量发展过程(宋伟轩等,2025;陈浩等,2025)。
在城市更新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该专辑围绕内城、历史街区、老旧社区、城中村、旧工业区等典型空间,对城市更新的特征、机制及路径展开了系统的经验研究。
1.关于内城更新
这类区域历来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一项针对天津内城的研究表明,转型期内城更新多在传统旧城和旧工业区,体现出广覆盖、非均性的空间特征和持续性、脉冲式的时间特征,在推动用地功能格局转型的同时引发财富再分配、社会群体空间迁移、居民日常生活及社会网络重塑,需要持续开展精准施策、标本兼治的治理调控(李晋轩等,2025)。
另一项关于南京老城南的研究认为,文化赋能已成为城市更新的动能,围绕资源转换、产业升级、文化普惠的逻辑,历史符号重现、文旅消费驱动、创意产业植入、社区精神根植、文化服务嵌入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取向,从文化风貌塑造、文化产业带动、文化生态营造、公共文化释放等维度,形成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多元路径(何淼等,2025)。
2.关于历史街区更新
内城往往是历史街区富集的区域。一项研究聚焦南京内城中的历史风貌区,发现尺度下移通过空间关系与政—社关系重组推动社会空间重构,尺度上推通过要素尺度跃迁和扁平化政—政关系推动跨域整合机制重构,尺度重组通过空间功能和政—社—企关系重组推动复合功能空间重构,尺度重构为城市更新提供了重要的治理工具(李欣等,2025)。
文旅融合是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途径。一项以开封三个历史街区为例的研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从物质空间更新、文化保护与展示、文旅活化利用等维度构建了历史街区更新成效的评估框架,结果表明物质空间是历史街区更新的基础性载体,文化保护与传承是街区更新的核心,活化利用则是街区更新的重要手段(杜锦等,2025)。
3.关于老旧社区更新
尺度重组在这里仍能提供重要的理论视角。一项关于武汉物业城市模式的研究显示,尺度重构有助于破解老旧小区的治理脱嵌问题,实现可持续的长效运营,具体机制包括构建多方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以探索成本共担、跨尺度整合物业业务以建立利益互惠共享、通过成本共担与利益共享实现运营收益平衡及物业保值增值(胡洲伟等,2025)。
多中心治理是老旧社区更新的另一重要视角。一项来自南京老旧社区微更新的研究发现,多元主体的互动会随着社区更新阶段的推进而变化,不同主体间的有效交流和理性互动有助于微更新的持续推进,政府的角色转换和整合作用是多方参与共治的关键,中国语境下的社区多中心治理在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行动逻辑上具有本土特色(王思嘉等,2025)。
邻里效应对提升城市空间质量至关重要。一项关于邻里环境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表明,相较于新建社区,老旧社区在物质环境、生活便利度、邻里关系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邻里环境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居住满意度及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绿化率、社区空间品质等因素将在其中发挥各自作用(高非凡等,2025)。
4.关于城中村更新
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是城中村改造的两种常见模式。来自深圳的一项研究从村民和租户视角比较了两种模式的效果,发现村民对拆除重建的满意度更高,租户对综合整治的满意度则高于村民,而鉴于居住环境、收支变化、参与权利等因素,物业统租模式能更有效地提升租户满意度,村民却更倾向于非物业统租模式(赖亚妮和郑耀贤,2025)。
作为拆除重建的补充,以统租改造为代表的城中村微更新逐渐兴起。同样来自深圳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得益于统租改造,租客群体正从低收入人群向“青新市民”转变,城中村正从自发无序的低收入聚居区向精心营造的“青新市民”宜居社区转变,而统租公寓和未改造私宅的租客在居住偏好上具有明显差异(仝德等,2025)。
留守户问题是城中村改造中的治理难题。一项关于广州的研究认为,发展与稳定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决策逻辑,城中村留守户问题治理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正是地方政府在这两个逻辑之间不断平衡的过程,发展导向着眼于城中村改造实施的效率与收益,稳定导向则着眼于地方社会稳定的维护(刘鹏飞等,2025)。
5.关于旧工业区更新
这类空间也是城市更新中的常见单元。一项关于德国多特蒙德旧工业区的研究提供了国际借鉴,以体育文化项目等为载体的旧工业区更新和振兴正在受到关注,在这一土地再开发的过程中,政府投入逐渐减少,社会资本作用在加大,土地利用转型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功能优化,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刘小琼等,2025)。
在城市建设增量时期形成的公共价值界定不清、制度体系不健全、运作体系不完善、公共参与机制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存量时期城市更新的推进(林赛南和唐萧萧,2025)。面向高质量发展,该专辑就做好城市更新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黄耿志等,2025;宋伟轩等,2025;林赛南和唐萧萧,2025;杨钦然等,2025;王凯等,2025)。
1.树立科学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城市建设从面向供给向面向需求的模式转变,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政策顶层设计,从目标和实施两方面推进可持续城市更新,构建可度量、可比较的人民城市城市更新绩效评价体系。
2.加快形成合力
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动城市更新的格局,由政府引导、市场实施转向有为政府、多方参与,更加注重多元参与式实施,有效平衡多元主体利益,通过政府引导激励、市场主体合作、物业权利人主体性的协同,提升城市更新的公共性、效率性、公平性。
3.坚持系统推进
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多维系统视角实施城市更新,在空间规划、开发模式、土地整理、资金供给等方面全面推动存量土地利用,以共建共享作为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基本经济理念,同时将城市更新有机融入城市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治理。
4.创新制度供给
结合国家战略综合推动城市更新,面向新时代城市更新的新要求、新模式,完善城市更新法律体系,建立城市整体性体检体系框架,围绕城市更新中的人、地、钱等关键要素,探索系统性的体制机制创新,营造适应性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制度政策环境。
5.提升治理效能
统筹城市更新规划编制与管理实施,更多关注“一老一小”,加强以社区为核心的可持续微更新,注重社区更新的健康效应,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发挥城市更新在城市住房保障、历史文化保护、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效能。
总之,我在研读上述文章后有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自然资源学报》本次专辑中的系列文章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证研究,既有经验提炼,又有问题剖析,既有规律总结,又有案例分析,展现了城市更新实践发展的鲜活图景,也呈现了城市更新理论研究的生动进展。当然,这里仅仅是我对该专辑内容的浅薄认识,难免失之偏颇、挂一漏万,还需要继续深入研读。
可以说,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到“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创新大有可为。期待学术界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城市更新研究不断走向新的阶段,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限于篇幅,参考文献从略。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前往中国知网或《自然资源学报》官网查阅相关文献。)
重磅推荐|“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创新”专辑出刊啦……
欢迎投稿
本栏目欢迎感兴趣的广大师生朋友们踊跃投稿,邮件:csnr@igsnrr.ac.cn ,请注明投稿“自然资源·文献导读”栏目。
本期文献导读人简介
黄剑锋 教授
博士、博士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乡村转型、旅游行为与目的地管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7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获省部级奖励4项,研究成果多次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