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14 浏览量:15
大家好,我是“自然资源·文献导读”栏目的主持人黄剑锋,非常高兴能为大家主持本期栏目。
为了进一步活跃学术气氛,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指导下,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移动互联平台创意推出“自然资源·文献导读”栏目,邀请相关学者就当前热门选题或是前沿研究方向等进行文献的阅读分享。
本期文献导读关注的是自然资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研究这一主题。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一个重大原创性概念,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当前,新质生产力也逐渐成为自然资源领域不同学科共同研究的前沿。为了学习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新近进展,我们分享如下十余篇文献,供大家参考。这些文献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涉及诸多议题,需关注的关键问题包括面向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多部门协同的自然资源系统管理与机制创新,面向综合保障自然资源安全与强化关键资源供给稳定的新质生产力培育重点领域与路径,面向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管理的数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等(金晓斌等,2024)。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是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动力支撑、动能转换、业态升级,但也面临技术突破、要素配置、产业转型等困境,新质生产力在其中发挥赋能作用的关键路径包括迭代新技术、满足新需求,培育新要素、挖掘新价值,拓展新产业、延伸新场景等(谢花林和陈彬,2024)。
近年来,中国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但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网络关联性也存在区域差异,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科教水平、交通水平、信息化水平、地理邻近性对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构成影响,应提高网络节点质量、加强板块间互动、增强整体网络关联性(吉雪强等,2025)。具体到长江经济带这一特定区域,新质生产力也呈现区域分异特征和组团集聚态势,在全域和上、中、下游地区均有显著差异,全域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整体和局域空间结构较为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受经济发展、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制度环境、政府行政能力等因素影响(栗向阳等,2024)。具体到农业这一特定产业,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时间序列的递增态势,同样呈现区域不平衡性特征,其差异主要源于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总体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始终保持上升状态,并具有俱乐部趋同现象与空间溢出效应(罗光强和宋新宇,2024)。
作为一种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的供应在结构、价格、方式上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宏观层面工业用地供给偏向和供地方式市场化对新质生产力有正向影响,供地价格扭曲有负向影响,均存在时间滞后特征,区域层面的影响有所不同,而且,土地供应行为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孔维龙等,2024)。反过来,新质生产力对土地利用也具有影响。就长江经济带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下游促进作用比上游地区更显著,粮食主产区比产销平衡区更显著,新质生产力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主要源于产出效应,成本削减效应和环境效应暂未发挥作用(杨和平和李红波,2024)。
对于水资源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其利用效率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数据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升级等机制实现,而新质生产力在湿润区、人力资本潜力高的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区域间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马海良等,2025)。具体到长江经济带,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GDP、信息化水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等指标对水利新质生产力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大,且关键交互因子均含有人均GDP、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水利新质生产力提升的组态路径可归纳为科技效率、经济基础、科技环保、经济引领、科技引领、全面发展等类型(柴林等,2025)。
新质生产力为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资源型城市方面,有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显著提升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并存在空间异质性,具体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数字金融服务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李博等,2024)。在资源型产业方面,有研究显示,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并存在区域和行业异质性,具体通过生产性资本更新和绿色技术创新,发挥绿色技术进步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赵向豪和刘亚茹,2024)。在资源型企业方面,有研究表明,绿色信贷政策有效发挥了环境规制和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协同作用,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倒逼技术变革、提升转型意识等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绿色信贷政策的促进作用在市场化程度、产权、生命周期阶段上具有异质性(李存芳等,2024)。
新质生产力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效益,有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显著提升绿色创新效率且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城镇化在其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此外,新质生产力能够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效提升邻近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石柔刚和徐维祥,2025)。具体到相应的市场主体,企业方面的研究显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对提升企业自身碳绩效的作用要比一般数字技术创新更强,企业自身深度数字化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供应链深度数字化有助于提高供应链效率、优化供求关系,数字供应链金融则有助于改善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缓解融资约束(张尧等,2024)。农户方面的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引导养殖户采纳并改进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行为,新质生产力及其子维度生产力对规模型养殖户的能源化利用行为有更明显的引导,生态生产力和基础生产力对非规模型养殖户的能源化利用行为有更突出的抑制(刘振涛等,2025)。
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自然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也在为传统的自然资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框架。面向“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如何以新质生产力为自然资源领域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提供新动力,如何在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方法创新中探索自然资源研究的新范式,值得关注。相信通过不同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入互动中,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持续取得进展。
文献来源
金晓斌, 沈镭, 黄贤金, 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 逻辑与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011-2028.
谢花林, 陈彬.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 基本逻辑、作用机理与关键路径.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10): 1-11.
吉雪强, 张壮, 李卓群, 等. 中国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资源科学, 2025, 47(2): 373-388.
栗向阳, 王磊, 张宇欣. 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4, 33(5): 909-923.
罗光强, 宋新宇. 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 生成机理、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4.https://link.cnki.net/urlid/11.3513.s.20240624.1845.020.
孔维龙, 王兴邦, 周家和, 等. 土地供应行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基于供地结构、价格和方式的三维实证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7): 51-62.
杨和平, 李红波.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11): 94-104.
马海良, 向慧伶, 庞庆华.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资源科学, 2025, 47(3): 485-500.
柴林, 袁亮, 何伟军, 等. 长江经济带水利新质生产力时空分异及提升路径. 资源科学, 2025, 47(3): 615-627.
李博, 梁铎瀚, 余建辉.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影响. 资源科学, 2024, 46(10): 1895-1911.
赵向豪, 刘亚茹.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数字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5(6): 22-31.
李存芳, 庄甲荣, 王文虎, 等. 绿色信贷政策对资源型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系统效应. 资源科学, 2024, 46(10): 1930-1943.
石柔刚, 徐维祥. 新质生产力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来自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中国环境科学, 2025. https://doi.org/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50214.002.
张尧, 于丽洁, 王元彬, 等. 新质生产力、供应链深度数字化与企业碳绩效——来自关键数字技术专利的证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 34(10): 80-93.
刘振涛, 马卓亚, 周勋章, 等. 新质生产力与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及其改进——基于县域宏观数据和养殖户微观数据的跨层实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5, 39(3): 24-36.
本期文献导读人简介
黄剑锋 教授
博士、博士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乡村转型、旅游行为与目的地管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7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获省部级奖励4项,研究成果多次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