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3 浏览量:13
背景简介
2025年7月18日,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国情研修活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班)在哈尔滨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党校主办,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和《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共同协办。
来自全国遴选的优秀科技青年人才代表和全国高校的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人才80人参加。本次活动为期5天,以破冰拓展、专题报告、政治理论、学员论坛、实地调研、分组讨论等形式开展,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党性锤炼、理论提升、跨界交流、实地考察、建言献策的平台,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国情科情,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智慧与力量。 科学研究与成长成才报告 中国资源科学研究与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学科与学会,先生与学生 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资源、环境与生态三大学科,作为三大学科之一的资源科学理应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报告通过结合个人成长和学科学会发展,回顾了70年以来中国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40年以来中国资源学会的日益壮大,总结出资源科学孕育的三个标志事件和资源科学形成的四个标志成果。激励青年研究者不负前辈重托,肩负历史重任,为资源科学的发展与完善、为资源科学事业的发展与壮大,贡献力量。 人才政策介绍与解读——基于人口与城市的视角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研究指出“人的聚集引起的乘数效应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在中国人口数量出现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各大城市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抢人大战”。报告基于人口与城市的视角,梳理了中国不同发展等级城市的人才政策,指出目前人才结构存在科技人才行业与地域分布不均以及跨界人才稀缺的问题,分析总结了中国人才政策未来发展趋势,并以2022年发布的《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为例详细介绍了黑龙江省的人才政策情况。 携手《科学通报》&ScienceBulletin,勇攀学术梦想高峰 作为我国代表性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科学通报》& Science Bulletin影响力不断扩大,发表了一批领先世界、甚至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资助,被SCI, Scopus等国际数据库收录。报告阐述了发表论文对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重大意义以及在国内期刊发表文章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科学通报》& Science Bulletin自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以期刊编辑的视角分享了稿件的评审与文章成功发表的关键,并强调科技写作与发表过程需要严格遵守伦理规范。 学术品味、国际视野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漫谈 报告围绕学术品味、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等方面展开深入讲解。其间分享了通过广泛阅读文献锤炼学术品味、科研选题应从问题出发的观点;从中国近代 “留美幼童”的历史脉络,到2020年后疫情与新地缘格局下的回国潮,深刻解读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技工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深层内涵;最后还详解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包括主动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建立短中长期科研目标体系、平衡学科边界认知与跨学科思维等实践经验。 勇担时代使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需求与遥感科学应用基础研究 报告从“做国家需要的事”“做国家可用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 三个维度展开深入阐释。报告指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保护理念历经启蒙及初期、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三阶段演变,监管制度不断完善。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分卫星专项实施以来,卫星的分辨率、时效性等显著提升,为生态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撑。报告介绍,通过遥感技术监测评估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质量,能够助力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中及时发现问题、科学评估成效。同时报告强调,需构建自主可控的业务体系,推进生态系统精细化分类等技术研发,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初创团队与持续发展——打造和谐有力的青年科研团队管理范式 报告围绕青年科研团队管理展开,通过解析华为项目管理内涵,对比高校纵向与横向课题特点,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据说明当下竞争态势。提出研究生学业管理需融合课程与项目,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实现学术与职业目标协同。针对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成长与发展、科研与教学等压力,提出创建“公共事务-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三位一体科研综合团队,通过“综合统筹+分工模式”、“企业管理+家庭情怀”、“个人自助+集体凝聚”等模式,构建和谐有力高效可持续的科研团队。 青年博士身边的科研选题:关于“饮食-健康-生命”的感悟与实践 报告结合其学者与《自然资源学报》编辑的双重视角,从个人健康问题切入,指出个体健康问题具有代表性。通过数据揭示,我国诊疗人次、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同时肉食消费增加、蔬菜摄入减少,恶性肿瘤死亡比例攀升,凸显饮食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深刻影响。倡导以“小问题”见“大视野”,科研选题应关注身边健康议题,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等战略需求,呼吁公众做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将科研与民生需求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