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0 浏览量:37
9月27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协办的资源安全监测与预警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封志明担任执行主席,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工程师赵晓峰担任学术秘书。
活动现场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江东研究员以“资源安全预警大模型的思考与探索”为题,介绍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地缘形势与气候变化给资源安全带来的新挑战,剖析了新兴资源联动安全、多目标协同可持续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风险叠加等关键问题,提出建立由地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资源安全研究新范式,打造集全链条监测、智能模拟推演和多场景应用于一体的资源安全大模型,构建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监测预警体系等建议。北京大学刘刚教授作“战略资源与产业链风险态势感知与安全管理”报告,分享团队在运用产业生态学理论研究战略资源与产业链风险方面的历程,针对资源从上游开采、中游制造到下游消费和循环利用等不同阶段,提出如何精准预测绿色转型下的资源需求、如何评估地缘政治对供应链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资源供给与新兴废弃物处置双重挑战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杨宇教授以“全球战略物资海运精准标识与贸易实时分析”为题,分析了传统贸易统计数据时效性差、颗粒度粗,难以满足实时决策需求的困境,研发了一套融合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多元地理大数据的技术系统,促进了对全球每一艘战略物资运输船从产地、港口到泊位的全过程精准标识,实现了对全球贸易关系的实时动态模拟与风险评估。
主旨报告环节
自由发言与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资源安全监测预警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话题,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雷涯邻教授指出应将紧急情况下的资源保供能力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多种资源协同利用方面可参考废弃矿山与新能源协同开发的创新模式,深度结合国内关键时刻的保供需求与挑战,以制定出真正对国家资源安全有效、有用的应急预案与长远策略,综合上下游企业等多方需求与建议,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支撑。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原院长张新安研究员提议可将学理化、体系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案例分析、政策规划部署紧密结合,以解决科学问题与现实难题、政策问题脱节的挑战,同时鼓励产、学、研、用各方,特别是高校与企业共同搭建融合平台,从而有效提升科研成果在国家重大规划和应急保障中的应用价值。中国五矿集团战略发展部(矿产资源部)贺宗春副部长从产业应用视角出发,认为当前资源安全研究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存在分析视角偏宏观、缺乏对常规、博弈甚至战争等不同情景的针对性考量等问题,亟须学界与产业界加强深度对接,共同推动研究成果向能够指导企业进行库存管理、风险对冲并具备商业价值的决策支持工具转化。
自由发言环节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我国的资源安全保障已进入具有新特征、新挑战的关键阶段。传统的资源管理和安全评估方法已难以完全适应当前需求,亟待建立一套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覆盖“探、采、储、供、销、用”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监测预警体系。专家们强调,未来的研究与实践应着眼于系统性思维,不仅要监测单一资源的供需状况,更要洞察不同资源之间、资源与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复杂耦合与风险传导机制。最终目标是实现从宏观态势感知到微观风险识别的精准化、实时化管理,从而为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产业稳定运行和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决策支持 。
此次研讨活动成功促进了不同学科背景专家在资源安全监测与预警领域的深度交流,就该领域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未来重点发展的技术方向建立了共识性认识,也为后续多学科协同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