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30 浏览量:25
大家好,我是“自然资源·文献导读”栏目的主持人黄剑锋,非常高兴能为大家主持本期栏目。
在此前的第3期文献导读中,我们关注了自然资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研究这一主题。在本期文献导读中,我们继续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自然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第3期文献导读中,我们分享了一些新近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新质生产力测度与时空演化,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资源利用,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资源管理,新质生产力与资源型城市、产业、企业转型,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等。可以说,现有研究取得了丰富进展,为后续研究积累了重要基础,同时,未来也还有不少议题等待我们继续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一个重大的原创性概念。下一步,自然资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研究有望在这一原创性概念的研究阐释上继续攻关。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2]。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具有怎样的特征,如何与其他生产要素进行结合与重组,便成为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研究需要持续探究的一组科学问题。
在通常意义上,自然资源是一类传统的生产要素,很多自然资源都属于耗竭性资源,即便是再生性自然资源,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向耗竭性资源转化,这决定了自然资源具有数量稀缺、功能互斥、地理分异等典型特征[3]。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效能的自然资源利用和高质量的自然资源管理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自然资源的传统生产要素角色,能否使其在一定意义上具备或增强正外部性、非排他性、报酬递增等特征[4],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展开。同时,这一过程伴随着自然资源与劳动力、技术、管理等诸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比如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数智技术)进步对自然资源的边际替代和结构优化、产权制度健全对自然资源价值的激活,这些都将促进自然资源利用途径的革新和配置效率的提升。而这种生产要素的重组方式有哪些,具有怎样的机制,会带来生产函数的什么变化,也都值得进一步探查。
在此基础上,如果自然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具备新型生产要素的某些特征,并实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那么,如何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如何破解资源型地区转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难题,从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将是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研究需要持续探究的又一组科学问题。
比如,作为给定单位要素投入所获得产出的衡量,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由技术进步和要素配置等构成[5]。如何通过技术、管理、产品等一系列创新,缓解自然资源的供给约束,促进要素积累及其效率改进,从企业和产业等不同层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在自然资源领域研究新质生产力时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机制。又如,“资源诅咒”意在反映资源丰裕的国家(地区)未必能够获得长期经济增长的一种现象[6]。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我国大量资源型地区而言,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克服“资源诅咒”的一条重要路径。再如,“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来看,通过推进更高水平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则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践行“两山”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
以上探讨只是在此前第3期文献导读中相关成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理解所进行的一些粗浅思考。限于个人水平,还有待更加系统深入的学习,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相信学术界未来会有更多成果产出,进一步夯实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并为实践发展提供持续指导。
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5: 515-51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
[3] 黄贤金, 葛扬, 金晓斌, 等. 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4-7.
[4] 蔡继明, 刘媛, 高宏, 等. 数据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途径——基于广义价值论的一般均衡分析. 管理世界, 2022, 38(7): 108-119.
[5] 蔡跃洲, 付一夫.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 经济研究, 2017, 52(1): 72-88.
[6] Auty R, Warhurst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xporting economies. Resources Policy, 1993, 19(1): 14-29.
本期文献导读人简介

黄剑锋 教授
博士、博士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乡村转型、旅游行为与目的地管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7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获省部级奖励4项,研究成果多次被采纳。